相信大家对于“蓝藻”这个名词应该并不陌生,无论是网络上还是新闻上都有过有关蓝藻爆发的讯息,那么,“蓝藻”究竟是什么?它又从何而来?我们又该怎么防治呢?接下来,就让迈德施科技为大家答疑解惑。 
一、蓝藻的基本情况 首先就是蓝藻的基本情况,蓝藻是藻类生物,又名蓝绿藻,是所有藻类中最原始、最简单的一种藻类。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33亿年,是地球上出现最早、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光合自样生物。蓝藻在自然界的分布极为广泛,河湖、池塘中都有其身影,主要在淡水中生长,是淡水中重要的浮游植物,其细胞直径多在4-6.5μm。蓝藻多在温暖的季节里大量繁殖,之后依托“伪空泡”从水中快速上浮至水表面,在水流及风生流的作用下在局部聚集形成一层蓝绿色并带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蓝藻水华”。尤其是富营养化问题严重的湖泊蓝藻问题爆发现象,近年来太湖、巢湖、滇池、洱海等国内重点湖库都出现过蓝藻暴发现象,是典型的湖泊病。此外,水体流动性较差的河、湖周边地区蓝藻问题也比较多,包括像北京的护城河、北海、水库等也都存在蓝藻问题。
二、蓝藻产生的原因 1.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如果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大量存在且比例失衡就会就导致蓝藻的“疯长”。由于蓝藻天生有固定氮源的功能,繁殖过程中不需要氮源,只要有磷源就能快速的繁殖,而磷元素容易被底泥吸附,故磷是水体中蓝藻生长的限制因素,当蓝藻在磷源充足的水体中可能出现“疯长”的状况。 2.适宜的生长环境 蓝藻喜高温、强光、多静止的淡水环境, 当水温高达25-35℃、光线过强时即达到了蓝藻生长的最佳环境,所以一般在夏季的7、8月份是蓝藻爆发的季节。其次就是在相对静止的湖泊、水库等水体就可能出现蓝藻问题。而对于流速较快的河道,虽然水体严重富营养化,但由于水体是流动的,几乎看不到蓝藻。 
三、蓝藻的危害 (1)蓝藻能产生危害水生生物和人类的毒素 据报道1 mg/kg的微囊藻毒素即可致小白鼠死亡。蓝藻毒素主要是神经毒素和肝毒素。其中肝毒素分布最为广泛,是肝癌的诱因之一。人类对蓝藻毒素的摄入并不一定主要通过饮水,由于蓝藻毒素可通过食物链累积,供食用鱼类也可能携带蓝藻毒素进而危害人类,另外,那些用地表水进行喷灌的农作物以及室外养殖的微藻食品都有受到蓝藻毒素污染的危险。 (2)蓝藻水华的危害 蓝藻大量繁殖时。晚上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消耗大量氧气;白天当蓝藻进行光合作用时,水体pH值约可上升到10,此时鱼体产生应激性,硫胺酶活性增加,在硫胺酶作用下,维生素B1,迅速发酵分解,使鱼表现在鱼体缺乏维生素B1,导致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系统失灵,兴奋性增加。急剧活动,痉挛。身体失去平衡。蓝藻的过度繁殖形成的水华,恶化了池塘的通风和光照条件,抑制了鱼池中浮游生物有益种类生长繁殖,阻碍水藻的光合作用,挤占鱼类易消化藻类的生存空间,使之不能合成本身所需要的营养成分而死亡。 
了解了这么多关于蓝藻的知识,那我们又该怎么了解水体中的蓝藻生长情况呢? 迈德施科技推出了在线蓝绿藻检测仪,通过实时检测,了解水体中蓝藻的生长情况,继而帮助养殖户判断水中的蓝绿藻是否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与健康。 
本文连接:http://www.ahyqis.com/newss-4140.html
|